Menu

饮食障碍(厌食症和暴食症)

发布时间:2017-09-13

一般的饮食障碍指的是厌食症和暴食症。而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4)》,饮食障碍除了厌食症、暴食症之外,尚有异食症、婴儿反趋症及其它非特定饮食障碍。 
 一、定义 
1. 心因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又称『神经性厌食症』,属于转化症之一;因心理上的长期困扰不能消除,终而转化为严重的食欲不振,结果导致营养不良而影响健康,甚至死亡。神经性厌食症多起因于对自己身体意象扭曲,来访者非常在意自己的身材、体重,对身体形象有知觉错误,一直认为自己过胖,因而产生求美重于健康的错误节食观念,而刻意避免某类食物或仅进食非常少量食物,并因此而太瘦、营养不良或甚至死亡。厌食症大致上可分为『节制型厌食症』与『清除型厌食症』。『节制型厌食症』采用的降低体重方法是限制饮食;『清除型厌食症』使用催吐、泻剂等减轻体重。长期下来病患会发生无月经、胃肠蠕动异常、下肢水肿、低血压、体温过低、电解质不平衡等身体疾病,严重者会引起癫痫的大发作甚至死亡。研究指出,发病5到8年内,有5%的死亡率;发病20年以上,则上升到13%到20% 。
2. 心因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又称『贪食症』、『饥饿症』,患者食欲特强,是一种心因性的生理失常现象;即生理上并不需要(患糖尿病者例外),只是心理上永远有饥饿的感觉,因而吃下过多的食物。其行为常常发生在生活感到有压力、沮丧、无聊、深夜孤单时,来访者通常在暴食过后有轻松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是极度的挫折与罪恶感。暴食症来访者通常其发病过程是先从节食行为开始,节食使来访者陷入饥饿状态,但却无法减轻体重,或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于是心理产生挫折、无助、失落的 感觉,开始借着暴饮暴食,以满足内心的空虚。但暴饮暴食之后,为去除内心的罪恶感,又开始催吐、导泻。由于整天被恶性循环的暴食与清除之饮食行为所占据,来访者可能长期处于忧郁状态。常并发出现食道炎、肠胃炎、新陈代谢失常、全身乏力、心律不整、肾功能受损或情绪不稳、羞于见人、逃避人群等现象时。和厌食症类似,大部分暴食症来访者也会十分在意自己的体重、身体形象,或极端追求美好身材、害怕肥胖的心理。长期下来则会导致月经不规则、食道发炎或撕裂伤,唾液腺发炎等身体疾病。 
3. 非典型饮食疾患 
       『异食症』及『婴儿反趋症』即属于此类。罹患异食症时,来访者可能吞食毛发、肥皂、粪土、石头、铁钉、纸张等各式各样的异物,结果导致消化不良、中毒或肠胃穿孔等健康危害,是最危险的饮食障碍病症,如发现家人有这种倾向时,一定要尽速就医诊治。异食症来访者通常常见于小孩子身上,尤其是一些智能低下的小孩;或是有孤独症、家中突逢剧变、失意受挫的人身上,应小心防范。而婴儿反趋症则是婴儿在没有肠胃疾病的情况下,会一再的反趋食物,并因此使体重减轻或无法达到预期体重。 
二、成因分析 
1. 个人因素 
        在个人因素方面,通常与来自个体青春期时的内心恐惧、成长冲突有关,有时与个人性格偏 差有关,如内向、敏感、易焦虑、具有强迫性想法、完美主义的个性、社交能力差等因素有关。此类来访者思考较固着、缺乏弹性;会极力想控制周遭环境,但又无能为力。 
2. 家庭因素 
       在家庭因素方面,厌食症来访者常是比较脆弱、固执且被过度保护的角色,一但受到压力,便藉由身体症状胁迫他人。这类家庭对于冲突的解决能力也较为薄弱。至于是否有基因或遗传的因素,仍不是很清楚,但在厌食症来访者的近亲中,出现情感性身心疾病的机率,是一般人的6到10倍。 
3. 社会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体 
        在社会文化因素方面,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对胖瘦标准有关。而现今大多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后 的年轻女性,容易受到次文化同侪集体追求瘦的影响,或是参加拉拉队、体操队、学习舞蹈等,而开始有控制体重的习惯,通常是借着节制饮食、或不断运动,甚至有时是买市面上的减肥药来达到目的,刚开始饮食习惯还在正常范围之内,但若遇上环境的改变而产生重大压力,包括离家 求学、课业压力或感情生活不顺利等等时,病患可能开始出现调适上的困难,而逐渐产生饮食障碍。 
       在大众传播媒体因素方面,由于媒体过度渲染”瘦即是美”错误的观念,也可能是造成厌食症高盛行率的潜在危险因子。 
4. 其它因素 
        其它因素如『环境因素』,就如前面所提到离家求学、转学、工作或课业压力大、感情生活不顺利等,都可能造成个人产生饮食障碍。

需要更多帮助?

直接联系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