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考后综合征”伏笔在考前

发布时间:2017-03-18

人生要经历无数次考试,其中尤以青少年时期的考试强度、密度更甚。
考试结果出来后,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场景会再度上演。有人高兴得”,也有人在看分前”,看到分数后”。 一些考生会因考得不好或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躁等反应,这些知道考试分数后的各种应激反应,都被概括称之为”,考生出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严重者甚至可能抑郁、自闭、厌学、冷漠等应激性障碍。
那么,考生们的过激情绪反应是否都可以归因于生理因素?当然可以,但不仅于此。
有的人在看到自己的考试分数后,会产生紧张得手心出汗等应激反应,这是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每个人的应激反应会不同,有人会当场难过得晕过去,有的人在看到不满意的分数后,会刻意隐瞒分数、撒谎等,皆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方式。
考后综合征的伏笔是在考试前。考试仅仅是一个应激点,潜在的铺垫在遭遇这个应激点前就存在。就像有的孩子不想去上学,一上学就闹肚子,这种心因性的应激,形成习惯后,会造成孩子之后的自闭、抑郁,甚至暴躁。考后综合征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可能会造成孩子之后的各种心理问题。
其实考试后孩子出现上述一系列应激反应,真正的刺激点并不是因为考试本身,也不是因为考试分数,而是发生在考前的个体习得经历和社会压力造成的。(以高考为例)
高考考得不好,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在当时的年龄,孩子对高考究竟能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是很模糊的,因为没有人经历过大学和社会。孩子看重高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环境赋予的。孩子很清楚如果高考考得不好,家长可能的失望、冷淡或唠叨,会威胁孩子在家庭中的生存。家庭作为孩子成长中的最后一道保障,如果”内部的生存地位丧失了,威胁到孩子的动物性的生存问题,孩子个体自然会发生焦虑、担忧。
作为社会性压力来说,高考是对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作为动物性生存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争取资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考入一个好的高校,意味着你将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这是社会舆论告诉孩子的。如果高考马失前蹄,意味着你之前的一切都被否定了。所以说,考后综合征的伏笔埋在考前。孩子个体所接受到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决定了考后综合征的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
考后综合征因孩子自身的性格而各异。孩子自身的性格也是从家庭教育中慢慢养成的。孩子有考后综合征的90%原因应归咎于家庭。
社会给孩子一年的教育,仅仅是学校教育一个星期的结果,而学校教育一个星期的结果,往往会被家长的一个眼神、一口痰就推翻。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没有教育,就是对行为的模仿引导。家长刻意的说辞和教育,很多情况下没用或起到反作用。而模仿母体是幼体的一种生存的本能。
家庭是孩子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地方,与其说家长看着孩子长大,不如说家长和孩子互相看着对方成长,孩子在成长的同时,家长也在不断成长。我们发现过很有趣的现象,老师不用孩子介绍,就能迅速判断家长是哪个孩子的家长——一个一遇到问题总是唉声叹气的成年人,他的孩子自然会习得这种他认为理所当然的反应模式。如果孩子上课时眼神涣散,老师就能在人群中判断出那个漫不经心的家长来。
刻意去和孩子说将身上的包袱抖掉是没有用的,甚至适得其反加深孩子的紧张情绪。
家长应有意在日常教育中给孩子更多教育性的东西,而非任务型的命令。比如在平时考试中,更多的是让孩子沉浸在知识里,去注重知识本身,而非名次、考试成绩这些东西。这对孩子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分,这样会将精力分散到知识、试题之外的东西上。
如果考前孩子出现较明显的紧张、焦虑、失眠等症状,请及早寻求专业帮助。

需要更多帮助?

直接联系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