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心理学不该是“脑理学”

最近几年,科普界爆炸式地涌现了一堆吸引读者眼球的脑科学重大发现,有些甚至已经进入到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入门教材中。我们被告知大脑——或者大脑的局部——可以看、决策、推理、了解、表达感情,是无私/自私的,甚至想寻求亲密。例如,最近一篇文章就报道说研究者“通过核磁共振仪器来探索真正的爱是什么”。看到这句话你一定会奇怪,到底亲密关系是发生在两个大脑之间,还是在一个大脑和一个人之间呢?

“脑理学”三谬误

这类试图通过核磁共振来解释心理学现象的研究存在三个谬误:

首先,它并未提供什么信息来解释心理现象。通常这些研究都基于某些心理现象激活了一些脑区的强烈活动。但这样的神经学发现往往只是描述性的,而非解释性的结果。这种“神经泡沫”往往给人们带来很多理解上的错觉,但实际上丝毫没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机制。

第二,诸如这种“恋爱的大脑”的研究夸张了脑科学解释的程度。神经泡沫的确能够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但却模糊了真正的科学机制。每个个体可以看、了解、寻求亲密,但是大脑本身却不能——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不是神经层面,而是心理层面的。大脑活动对于心理现象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复杂。

20世纪中叶,生物学界也曾一窝蜂地想要用基本粒子之间的量子力学作用来给生物学带来一场变革,无数的研究都将DNA的结构功能弃置一旁。但如果科学家们继续沿那条路走下去,我们将永远无法破解遗传学的奥秘,因为那种方法的解释维度就是错误的。量子力学缺乏功能的概念,并且它与生物学的关系过于复杂,不能取代生物学的理解。人们必须使用生物学的概念来理解生物学。

用神经科学术语讨论心理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对神经现象的解释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对心理现象的解释。有些人希望用神经层面取代心理学层面,但这种期望就像试图用一种方法来治疗所有癌症一样幼稚。科学从来不会如此简单,

第三个错误,就是这种神经泡沫对科学本身存在有害的反馈效果。有太多不成熟的科学研究因为它们可能对心理学有益而受到了巨额的资金支持。但那些认为神经机制可以替代心理学的观点,就好像是认为药物可以治疗一切心理疾病一样不可取。

被忽视的事实

定位神经活动和某些心理现象之间的相关是很重要的事实,但是相关关系并不等同于因果的解释。换句话说,单纯的描述并不能解释任何事情。尽管有一些神经活动和心理反应的相关结果为心理学解释提供了帮助,例如记录视觉过程的神经反应能提供心理过程的时间信息,并预测心理学的反应。但想了解相关关系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却只能通过心理学来解释。

神经泡沫的流行源于心理学的解释较神经科学更不成熟,一些心理学研究仍然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有一定距离。但神经泡沫往往忽视了心理学不成熟的这个重要的事实。

知觉科学该被重视起来

近40年内,一门强大而独特的心理科学蓬勃发展起来了,那就是知觉科学。这个心理科学的分支比包括神经科学在内的很多生物科学都更加成熟,这也是第一个能够用严格数学来描述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有关“表征”的科学。“表征”这个概念有一种普遍用法和一种更独特的心理学用法。让我们先从比较普遍的“表征”开始。举例来说,如果机体和环境的功能相关,机体就能够“普遍”地表征环境的特点。植物或细菌可以普遍地表征光的方向,这是因为他们的生长或运动的方向在功能上和光的方向相关。

生物学和心理学也经常使用这种“普遍”的表征:人们一开始会定义一个生物体的某种活动状态(例如植物的生长),然后会测量和这个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变量(例如光线),以及由于机体自身的生物-物理属性造成的某些限制。接下来,人们可以计算在环境变量和机体自身限制下,该种活动可以达到的最优解,并且测试机体完成任务最优解的能力。

这个方法能够系统地考察出生物体的状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就是普遍性表征,它既可以用于植物、微生物、甚至水管上,也可以运用于知觉和人类的思维。知觉心理学提供了一种心理特异性(distinctively psychological)的解释,为这种相关关系的准确性提供了描述。

知觉的特点

这种表征准确性的重要特点就是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ies),这是一种在不同外部刺激影响下都能保持恒常的感知环境特点的能力。比方说,尽管空间中一块石头在人类和鸟类视网膜上的大小截然不同,你和鸟类都可以在2米或60米远的地方将这块石头感知为同样的大小。相反,植物和微生物都不具有这种知觉恒常性,他们对于光线的反应只与光线的属性有关。

【同样大的小人,在不同的背景中给人造成大小不同的“错觉”,这就是“恒常性错觉”的一种表现。】

知觉心理学解释了对环境的知觉模式如何通过学习或与环境的交互而编码于知觉系统,以及外界的刺激如何通过这些心理模式引发人们的知觉状态。深度错觉、运动、大小、形状、色彩、声音定位等等知觉现象都可以通过严格的数学规则进行解释。知觉心理学拥有两个强有力的研究方法:一是传统的几何学方法;二是新兴的统计学方法。

我们先用一个距离知觉的例子来解释几何学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两个角和一条固定长度的边可以定义一个三角形。由于双眼之间的距离固定,环境中的一个点便可以和两个眼睛形成一个这样的三角形关系。再根据两眼观察空间中一点时,两眼相对平行于两眼之间直线的角度,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目标的点离我们有多远。笛卡尔在1637年就提出了这个解释,如今我们有更丰富的实证证据来理解这个被称为“内聚”(Convergence)的深度视觉过程,它是超过15种人类表征环境距离或深度的方法之一。

我们再用轮廓组合(contour grouping)来看看知觉心理学的统计学解释。轮廓组合是一个决定哪些物体的轮廓“应该整合到一起”的过程,也就是说,哪些轮廓应当属于同一个物体。它是知觉物体形状的重要步骤,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物体通常会互相覆盖,因此模糊了部分被遮盖的物体的边界。

为了搞清边界轮廓如何能被最佳地组合到一起,我们首先需要很多自然风光照片。然后成千上万个轮廓便从这些摄影图片中被提取出来,每一对都被定义为属于/不属于同一个物体。同时,每一对图像轮廓之间的距离和相对方向也被记录下来。有了这些样本之后,两个图像中的轮廓属于同一个物体的概率便可以被计算。

人类的视觉系统也能记录下这些轮廓信息。实验中,人们只需观看一些图像的轮廓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轮廓是否属于同一个物体,并且和观看完整图片来判断轮廓的成功率不相上下。这样的实验证明,人们对客体图像的知觉是基于轮廓整合的线索来进行的。

思维从哪里起源?

思维是从哪里起源的?其中之一就是思维能够准确地表征我们所见的世界。思维科学的成熟是过去50年里最为重要的人类智慧发现,它的重要性不应当被这种神经泡沫所削弱。脑科学和心理科学应当互相促进,对于他们关系的理解首先应当基于对心理学的理解。这样一种非常严格的知觉心理学可以为未来的心理学解释提供一个更好的模型,而不是仅仅展示出核磁共振的结果然后说:“看啊,这才是爱”。

《纽约时报》

需要更多帮助?

直接联系咨询师
×